首页 >  人工智能

对话王浩院士:我国治水智慧为世界提供范例

来源:人民网 人工智能 2025-11-02

中国以占全球6%的淡水资源,养育了世界近20%的人口,创造了18%以上的经济总量。这一奇迹背后,有怎样的治水智慧?日前,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浩接受人民网专访,从三个维度解析了中国水资源治理的实践与思考。

调水:重塑发展空间

“南水北调工程是名副其实的‘国之重器’”。在王浩眼中,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远超单纯的调水,正深刻重塑我国水资源的空间格局,优化国家水资源配置体系,支撑沿线区域的高质量发展。

王浩介绍,东、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年来,总体运行安全平稳,综合效益十分显著,在国家水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截至2025年10月,南水北调东、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830亿立方米,惠及沿线48座大中型城市、1.95亿人口,为北方地区超过16万亿元GDP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“这不仅是供水工程,更是生态工程。”王浩强调,通过全线安全保障体系建设,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,东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。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逾118亿立方米,显著改善了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,助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。

节水:探寻生态上限

相对完善的灌溉体系和农业节水技术措施的推广,在支撑国家粮食产量持续增长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
数据显示,2024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.86亿亩,与2010年相比,15年增长了1.64倍,节水灌溉面积更是增长了2.34倍;节灌面积数量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8.75%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由2010年的0.50提高到2024年的0.58。

王浩认为,农业节水的发展,有效保障了灌溉面积持续增长下农业用水量“零”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用水状态。2010年、2024年全国农业用水量分别为3698.14亿m3和3648亿m3。

“但是,我们也必须看到,随着节水灌溉的发展,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行动等方式,在有效约束了取用水对象,规范了取用水行为、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时,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。特别是水资源禀赋较差的北方地区,由于不合理节水,造成水循环失衡,导致了诸如地下水超采、土壤盐渍化等相关问题。”王浩补充。

王浩表示,农业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,未来应立足水土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系统思维,以保障水循环健康循环为目标、因地制宜合理开展农业节水措施的推广实施。维持健康的水循环,协同生态安全、国家粮食安全与水安全三者的平衡,是农业“真实”节水的天花板。

治水:贡献中国方案

“我们那些‘不靠砸钱、靠改制度’的办法,对‘全球南方’国家尤其有借鉴价值。”王浩总结中国经验的核心在于三个转变:理念上从征服自然转向和谐共生;制度上从追求“高大上”转向务实管用;方法上从单一技术转向系统治理。

王浩特别阐述了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十六字治水思路的深意。“这回答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根本问题:在水资源有限条件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。”

“水资源是有限的,靠开发、靠调水不可能无限满足需求。只有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这十年,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,但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。这就是‘节水优先’的成果。”王浩说。

王浩认为,对“全球南方”国家来说,“系统治理”这个理念特别重要。很多国家的水问题久治不愈,往往就是因为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,没有系统思维。“治水不能就水论水,必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,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,协同推进水灾害防治、水资源节约、水生态保护修复、水环境治理。”

王浩举例说,河湖长制就是一项可复制、可本土化的制度创新。“成本低、见效快,核心在于‘明确责任、党政同责、属地管理’。”

“中国不是要输出模式,而是分享经验。”王浩强调,每个国家国情水情不同,中国愿在科研、标准、能力建设等方面与“全球南方”国家深化合作,共同为全球水安全贡献力量。(实习生刘艺璇对此文亦有贡献)

说明:

本文来自网络媒体
纠错:2438514686@qq.com

蓝码智能科技信息网

备案号 | 粤ICP备2024341071号

Copyright © 2019-2020

使用手机端扫描上面的二维码

浏览移动站获取更多科技信息